甘孜藏族自治州(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Garzê),俗称康巴地区或康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东邻四川省雅安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西沿金沙江和西藏自治区昌都相邻,北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截至2024年,全州面积14.97万平方千米,下辖18个县(市),常住人口110.74万,其中藏族人口占78.97%。 州内汉语属西南官话,藏族主要使用康方言。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整体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大陆性高原山地型季风气候,处于长江、黄河源头,有“中华水塔”之称。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已有人类生存;1950年设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名西康省藏族自治州,同年10月划入四川省改称甘孜藏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第一产业以高原农牧业为主,是四川特色农畜产品基地;第二产业以清洁能源产业为主,是“西电东送”能源基地,而第三产业以文化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建立了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康巴文化核心区,拥有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有着《康定情歌》和舞蹈“巴塘弦子”等。其州级以上非遗项目以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位居四川省第一,拥有泸定桥、格萨(斯)尔等。州内集中了四川省50%未开发世界级旅游资源,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稻城亚丁景区等。
位置境域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川、滇、藏、青四省区六州(市)交界处,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介于东经97°22'~102°29'、北纬27°58'~34°20'之间,东邻四川省雅安地区和阿坝藏族族自治州,南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西沿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相邻,北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州南北长约663千米、东西宽约490千米,自治州总面积14.97万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1月,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辖18个县(市),是四川省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
教育
2023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共700所,包括幼儿园348所、小学293所、中学52所(初级中学2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完全中学9所、高级中学5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高等院校2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共有240862人,其中幼儿园在园幼儿38139人、小学在校学生115852人、初中在校学生48770人、高中在校学生16779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209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670人、高校14443人。州内共有全州专任教师15905人,其中幼儿园2294人、小学7911人、初中3441人,高中1369人,特殊教育58人、中等职业学校272人以及高校560人(民院485人、职院75人),全州教职工21090人。
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和泸定县(一校、两地、三区),是中国国家布局在康巴地区(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四川甘孜)的唯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始建于1985年设立的“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了汉文校名、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学校题写了藏文校名。截至2024年7月,学校共拥有15个二级学院,35个本科专业和民族预科教育,建有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门省级一流课程、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4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四川省涉藏地区特色科普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2个州级特色研究中心及科普基地,被认定为中国第三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被命名为“四川省铸牢中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被批准注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被纳入四川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重点培育类。另外,校内“横断山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培育”实验室认定为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学校《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确定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