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管理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
学科概况
组织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W·泰勒、法国的H·法约尔和德国的M·韦伯等人。这一阶段的前期,泰勒等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的企业管理理论,后期,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理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这一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工作的经济利益,他们提出科学管理方法以追求组织的生产效率和合理化,因此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原则来指导和控制组织及成员的活动。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G·E·梅奥,F·赫茨伯格等人。他们认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在组织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根本手段。这一阶段的理论重点研究了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人的个性和需要等等。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产生于本世纪中叶,学派甚多,主要有以美国C·I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论、以H·A·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以F·E·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与权变理论和以E·S·巴法为代表的管理科学理论等等。
这一阶段理论的特点是吸收了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精华,并且在现代系统论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系统,要实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效率取决于组织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研究内容
组织管理的对象是指具体的管理活动所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职能、组织流程等与组织运作密切相关的要素。
组织目标
企业组织也和其他组织一样是一个特定的目标体系,且在现实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组织作为管理的主体时,他们的建立和活动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的。管理的目标,也就是作为管理主体的组织的目标,离开了共同的目标,也就失去了组织存在的灵魂。也正是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使此组织与彼组织区分开来,一旦组织的共同目标发生变化,组织也就发生了变化。在既定组织目标的指引下,组织成员互相进行沟通,各尽其责,实现组织目标,共享组织发展带来的成果。也就是说,组织是通过把管理目标的每项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部门来实现管理职能的,从而保证管理系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人做,每一项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工作程序都有人贯彻和执行。
组织结构
任何企业组织都是由作为组成要素的人按照一定的结构建立起来的系统,具有系统性。基于人的主观局限性,企业组织必须具有纵向的上下层次关系和同层次之间的横向或交叉关系。上下层次是一种权力和责任分配的关系,横向层次则是一种专业分工的关系。其实,权责关系与专业分工关系在本质上还是权力与责任的问题,是管理系统中的每一件事都能做好的保证。管理系统中的每一个岗位和部门必须权责一致,权力过小担不起应负的职责,权力过大虽然能保证任务的完成,但也会导致不负责任的权力滥用,甚至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就整个组织的运行而言,它既要有对内的封闭性,又要有对外的开放性,保持一种封闭与开放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
组织职能
企业组织工作和组织活动在于合理地向分系统和成员分配工作,调整各个分系统的关系。当组织内部因素变动或外部生存环境变动而引起组织的不适应时,组织的职能就在于经过调整而重新适应,以便统一组织的各种行为。企业组织活动的职能就在于消除不断产生的各种无序状态,使之保持系统的有序性。如果企业组织完成不了这种职能,无序状态不断加剧,就有可能导致组织的崩溃。
组织流程
当企业组织管理的焦点集中于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对职能的关注。而当企业组织管理的焦点集中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就是对流程的关注。此时的组织关系管理主要指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流程管理,即把企业内部所有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相关的产品功能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搭配与组合。只有使所有职能关系都按照实现企业目标的要求,纳入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体系,并体现出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面前及时做出有效的回应。如果部门与部门间、此企业与彼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目标体系不配套,相关控制指令不统一,那么组织流程必将效率低下,甚至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