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武科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该校由湖北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武汉科技大学溯源于1898年成立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78年开办研究生教育,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81年,其冶金机械、工业自动化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学校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学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六家国家特大型钢铁冶金企业共建。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1.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85.99万册,电子图书104.18万册;设有18个学院(部)、81个本科专业;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职工2700余人,专任教师1900余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万余人。

招生老师1对1咨询

—— 在线测试是否符合条件 ——

姓 名
手 机
点击提交

武汉科技大学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25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318人,湖北省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培养计划入选者9人,湖北名师15人,湖北名师工作室8个,楚天名师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87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5人。

武汉科技大学部分师资

武汉科技大学院系专业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武汉科技大学设有18个学院(部),开设81个本科专业。

武汉科技大学硕士项目

武汉科技大学博士项目

武汉科技大学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十四五”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武汉科技大学博士后项目

武汉科技大学学术资源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战略钒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拥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34个省级科研平台。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10多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26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9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底,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由青山校区图书馆、黄家湖校区图书馆以及16个学院分馆组成,校本部图书馆面积11000平方米,黄家湖新校区图书馆面积44000平方米,馆舍总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其馆藏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录、标准、专利、产品目录及各种工具书。全馆馆藏纸质文献总量285.99万册,购买中外文数据库76个,电子图书104.18万册,音频2,451小时;在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文献检索、新书推荐等传统服务的同时,自建了5个专题数据库,建立了外文原版期刊目次库和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系统,开通了网络即时咨询系统,实现了印刷型文献借阅、电子阅览、信息检索、文献传递、用户培训、解答咨询等工作的网络化服务。




学术期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是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75年,原名为《武汉钢铁学院学报》、《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以前以季刊形式出版,2006年起以双月刊形式出版。其国际刊号为ISSN 1674-3644,国内统一刊号为CN 42-1608/N,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冶金工程、冶金材料科学、冶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控制、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建筑工程、环境工程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截至2024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并分别于2006、2008、2010、2012、2014年度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学报。

武汉科技大学论文期刊

武汉科技大学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学校与中国宝武、恒大集团、鞍钢集团、柳钢集团、湖南钢铁集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随州、孝感、无锡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入选首批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高校,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黄石市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三级专科附属医院和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铌钢研究生奖学金、辉玲奖学金、濮耐奖学金、冶机77奖学金、悉地国际奖学金、李翠萍艺术奖学金、圣晖奖学金、创泽奖学金等近20项社会奖助学金。




国际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是湖北省最早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省属高校,是湖北省对外工作先进单位,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师生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资格高校,是全国“中非创新合作中心”网络协作单位,是中非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与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奥地利、新加坡、日本、韩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美国桥港大学、意大利福贾美术学院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举办硕士教育项目;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和博士后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工商管理等本科专业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近500名。 

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办学硕士

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博士

武汉科技大学更多介绍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1.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


青山校区

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是学校本部,也是曾经的武汉钢铁学院,坐落在武汉市青山区,毗邻长江。校内主要是由六个学院组成,分别是:机械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


黄家湖校区

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坐落在武汉市洪山区,于2005年9月启用。校内包含:城市建设学院、恒大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与经济学院、医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国际学院、体育学院/恒大足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2号。


洪山校区

武汉科技大学洪山校区坐落在武汉市洪山区,主要由继续教育学院构成。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199号。




校园环境


沁湖

沁湖,是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里的内湖,也是全国高校校园内最大的自然湖泊之一,近200亩的宽阔水域是学校的绿化之肺。“沁”字原意是“以物探水”,引申有渗透、浸润之意。在沁湖旁散落着近百个泉石,石头上镌刻着中外名人名言,形态各异的石头装点了沁湖畔的美丽风光。沁湖绿道将沁湖分成了两个部分,从沁湖绿道的西侧可以看到一条蜿蜒伸展的木桥,桥的尽头是湖心岛,岛上建有一座亭,这便是谢师亭。


廉园

廉园位于黄家湖校区沁湖之滨,占地五千平方米,属中式徽派建筑风格,庄重典雅。放眼望去,松竹掩映、白墙灰瓦、回廊格窗、曲径通幽。“廉园”共分 4个板块:清风廊、白昊坡、德政墙、竹廉韵。紧邻绿道,设清风廊、白昊坡、竹廉韵、德政墙四个板块,以“赏松竹、沐清廉、养心性、育人才”为主题,寓勤政廉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道德教育于景观之中,实现人、景、廉有机融合,相映成彰。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预约专家咨询

lufeishengxue

长按上方号码复制到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