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现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西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广西科技创新服务提供机构1个;获批“中国-东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北部湾经济区中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等人才专项3项。
研究成果
2018年以来,学校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220项;获得项目立项3256项,合同资助经费30866.567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584篇,其中SCI 论文1201篇;出版著作235部。有效授权发明专利240件,实用新型专利471件,外观设计专利20件。获得厅局级及以上奖项186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2019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郝小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依托单位为国家葡萄膜炎中医诊疗协作组组长单位,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发挥中医药在免疫性疾病治疗和视功能康复方面优势,针对高致盲率免疫性眼病葡萄膜炎,在理论创新、诊疗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创建了葡萄膜炎“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推动了中医药理论原始创新,提高了临床疗效。
2020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三完成单位、学校邓家刚教授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申报的《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以寒热药性为突破口,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和认知规律,提出整体药性观,创立本原药性和效应药性两个新概念,发现了药性表征规律,拓展了药性应用新领域,重塑寒热药性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策略中的关键地位。
馆藏资源
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22.5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3600多种19万册,电子图书350多万册,古籍线装文献近万册,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顾医、理、工、管等多学科的馆藏体系。近年来,我馆以服务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加大馆藏资源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开展数字化、现代化、特色化图书馆建设,逐步实现由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转变,全面推行“藏、借、阅、咨、访、检、合”七位一体的开放服务管理模式。现购置电子资源20个种类,其中中外文数据库22个,电子图书2个,考试学习资源2个;另有免费试用数据库14个。覆盖了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教学素材、中医古籍、认证考试、医药知识、文献服务、学术视频、统一检索等多种类型。
学术期刊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是广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省级医药科技学术期刊,开设栏目有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研究、医学检验、名医经验、护理园地、教学研究与管理、针灸推拿、医史文献等。
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
《广西中医药》
《广西中医药》杂志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77年,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医疗为主,侧重临床,兼顾学术理论。开辟有临床研究、临床报道、手法医学、针灸经络、学术理论、民族医药、经验总结、八桂名医精方、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及验方集锦等栏目。
《广西中医药》曾先后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报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和广西第六届优秀报刊、广西第七届优秀报刊等称号,被12种重要数据库和文摘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