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受援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充分发挥援藏政策优势,积极构建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在中组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统筹部署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12所对口支援高校,不断创新援藏形式、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011年12月9日,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组长,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为成员的团队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根据对口支援协议,从2011年到2016年,在教育部“整体设计、协同工作、重点突出、逐步实施、成效显著”原则的指导下,六所高校充分发挥集体名校优势,帮助西藏民族学院改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和学校管理等工作。
2015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西藏民族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意见》。陕西教育厅、西藏民族大学积极落实《意见》部署,就教育支援工作进行对接。2015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根据西藏民族大学发展改革现实需求和各校实际,确定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16年3月至4月,在陕4所高校同西在民族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工作协议。在陕4所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突出“精准支援”目标导向,紧紧围绕西藏民族大学“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藏学)三个申博学科)和重大工程确定对口支援的着力点和具体措施。根据协议,西安交通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建设;长安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工科”学科、专业和信息化建设;西北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民族学(藏学)”建设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
2016年12月,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扎西次仁一行来到南京大学访问,按照中央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教育部指示精神,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交流会上,双方签订《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协议》(2017-2019年)。经双方友好协商,决定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2020年9月20—22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一行14人访问学校,并与学校签署了《中国传媒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协议》。按照对口支援协议,中国传媒大学将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对口支援。
2023年8月7日,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周年交流座谈会在拉萨市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苟凌滨,西藏民族大学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对口支援高校代表分别就各自的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经验,畅谈体会,并就下一阶段更好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国际合作交流
2011年3月,与美国西北拿萨勒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3月31日上午,西藏民族学院与美国西北拿萨勒大学在西藏民族学院藏式会议室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西藏民族学院院长刘洪顺与韦伯博士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西藏民族学院与西北拿萨勒大学将开展师生交流,互派教师、学生到对方学校工作、学习,鼓励学生自费到对方学校学习;鼓励两校学者或院系之间广泛接触,进行合作研究,联合举办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互换出版物、书籍、信息资料、馆藏展品、课程计划和课程描述及其他资料。4月,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校长梅蒙率团来访,与学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书。
2017年9月20日,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一带一路”高校联盟2017大学校长论坛于甘肃敦煌举行。在论坛期间,西藏民族大学正式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并签订合作备忘录,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之一。到2017年,该联盟成员总数达到148个,涵盖了亚、欧、非、北美、南美等6大洲的27个国家。
2022年10月,西藏民族大学中国(西藏)边疆贸易研究所和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线上中印高校师生交流会,中方高校、印方高校共24人参加交流,会上双方师生展开友好互动,就文化、学术等领域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