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Xizang Minzu University),位于陕西咸阳,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期入选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援助高校,是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文明校园、自治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高校、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


学校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57年党中央指示创办、1958年9月开学的“西藏公学”,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03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2020年获得“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21年12月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建有教学实践基地,占地面积1157.48亩,校舍总面积49.8万平方米,馆藏文献总量达319万多册;设有12个教学单位,开设59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1328名(其中校本部991名),在校生13225人,其中本专科生10937人,研究生2288人。

招生老师1对1咨询

—— 在线测试是否符合条件 ——

姓 名
手 机
点击提交

西藏民族大学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1328名(其中校本部991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86人,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15人;专兼职教师711人,其中教授105名,副教授215名,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61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人。有“长江学者”3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国家级档案专家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名师工作室2个。

西藏民族大学部分师资

西藏民族大学院系专业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下设12个教学单位、开设5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西藏民族大学硕士项目

西藏民族大学博士项目

西藏民族大学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西藏民族大学博士后项目

西藏民族大学学术资源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科研创新团队3个;建有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创新中心、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研究中心、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研究中心、南亚研究所、旅游研究所、藏学研究所、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西藏高原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承担

2018-2022年西藏民族大学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全国排名第85位。“十四五”以来(2021.01-2023.05)学校教职工首次获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2021年12月,学校管理学院侯希文教授申报的“西藏及四省涉藏地区民主改革档案资料整理和民主改革史研究”获批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标志着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家级项目上取得突破。

2022-2023学年,西藏民族大学共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9项,49个项目获批校内科研项目立项,并签订10余项横向课题;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的2023年度教育部基金立项结果中,西藏民族大学共4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规划基金西藏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


论文著述

“十四五”以来(2021.01-2023.05),学校产出了一批以“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丛书)、《西藏各民族遗传多样性研究》《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西藏百年经济史》《西藏民族关系研究——以藏门珞民族关系为中心》等为代表的重大研究成果。

2023年4月28日,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最新智库成果“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丛书发布会举行。该系列丛书是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委托课题《西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丛书共包括7册,分别为:《西藏高原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绿色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边贸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高新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西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图书馆馆藏总量351.3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57.94万册、电子图书193.36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16册;有纸质期刊290种,电子期刊71.94万册。




学术刊物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该刊筹办于1979年,1980年正式创刊。1985年经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1年7月经出版部门审核,颁给国际标准刊号。1998、1999年先后入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2003年改为双月刊。2015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名称由《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8388,国内标准刊号CN54-1062/G。

学报分别于2017年、2019年、2023年连续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定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分别于2014年、2017年、2023年连续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以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西藏民族大学论文期刊

西藏民族大学合作交流

国内教育受援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充分发挥援藏政策优势,积极构建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在中组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统筹部署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12所对口支援高校,不断创新援藏形式、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011年12月9日,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组长,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为成员的团队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根据对口支援协议,从2011年到2016年,在教育部“整体设计、协同工作、重点突出、逐步实施、成效显著”原则的指导下,六所高校充分发挥集体名校优势,帮助西藏民族学院改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和学校管理等工作。


2015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西藏民族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意见》。陕西教育厅、西藏民族大学积极落实《意见》部署,就教育支援工作进行对接。2015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根据西藏民族大学发展改革现实需求和各校实际,确定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16年3月至4月,在陕4所高校同西在民族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工作协议。在陕4所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突出“精准支援”目标导向,紧紧围绕西藏民族大学“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藏学)三个申博学科)和重大工程确定对口支援的着力点和具体措施。根据协议,西安交通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建设;长安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工科”学科、专业和信息化建设;西北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民族学(藏学)”建设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


2016年12月,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扎西次仁一行来到南京大学访问,按照中央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教育部指示精神,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交流会上,双方签订《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协议》(2017-2019年)。经双方友好协商,决定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2020年9月20—22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一行14人访问学校,并与学校签署了《中国传媒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协议》。按照对口支援协议,中国传媒大学将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对口支援。


2023年8月7日,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周年交流座谈会在拉萨市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苟凌滨,西藏民族大学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对口支援高校代表分别就各自的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经验,畅谈体会,并就下一阶段更好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国际合作交流


2011年3月,与美国西北拿萨勒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3月31日上午,西藏民族学院与美国西北拿萨勒大学在西藏民族学院藏式会议室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西藏民族学院院长刘洪顺与韦伯博士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西藏民族学院与西北拿萨勒大学将开展师生交流,互派教师、学生到对方学校工作、学习,鼓励学生自费到对方学校学习;鼓励两校学者或院系之间广泛接触,进行合作研究,联合举办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互换出版物、书籍、信息资料、馆藏展品、课程计划和课程描述及其他资料。4月,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校长梅蒙率团来访,与学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书。


2017年9月20日,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一带一路”高校联盟2017大学校长论坛于甘肃敦煌举行。在论坛期间,西藏民族大学正式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并签订合作备忘录,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之一。到2017年,该联盟成员总数达到148个,涵盖了亚、欧、非、北美、南美等6大洲的27个国家。


2022年10月,西藏民族大学中国(西藏)边疆贸易研究所和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线上中印高校师生交流会,中方高校、印方高校共24人参加交流,会上双方师生展开友好互动,就文化、学术等领域问题展开讨论。

西藏民族大学联合办学硕士

西藏民族大学联合办学博士

西藏民族大学更多介绍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4月,西藏民族大学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建有教学实践基地,学校占地面积1157.48亩,校舍总面积49.8万平方米。


渭城校区

该校区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截至2023年12月,该校区建有53间多媒体教室、4间多功能教室、1间微格教室的日常管理、19间精品智慧教室,设有文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民族研究院、财经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等院系。


秦汉校区

该校区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兰池四路。秦汉校区于2016年7月正式动工,总投资6.6亿元,占地面积763.5亩,总建设规模为15.36万平方米,于2020年7月2日正式落成启用。秦汉校区包含教学、实验实训、继续教育和培训、图书馆、行政办公等单体建筑、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发展预留区及附属设施。截至2023年12月,该校区设有70间多媒体教室、23间智慧教室。秦汉校区设置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教育、新闻、工科类等学科,设有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院系。




校园环境


西藏民族大学团结广场上的“石榴”景观。“火红的石榴+舞动的哈达”艺术造型,构筑起一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景观,寓意“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广场上的“贺信石”景观。“贺信石”一面刻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祝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另一面镌刻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12个大字。后者是2015年9月,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题词。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预约专家咨询

Lufei-International

长按上方号码复制到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