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学院

苏州工学院,原名常熟理工学院(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是一所江苏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高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试点高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与常熟职业大学合并,成立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2004年5月,教育部同意建立常熟理工学院;2023年12月,拟更名为苏州工学院;2025年1月,教育部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其中包括由常熟理工学院更名的苏州工学院。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开设51个招生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5700多人。

招生老师1对1咨询

—— 在线测试是否符合条件 ——

姓 名
手 机
点击提交

苏州工学院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高级职称750多人,博士近700人。建有省级优秀教学/科技创新团队14个;拥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级“突贡”专家、省级“师德标兵”、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省“双创博士”、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省级以上人才及人才项目280多人次。

苏州工学院部分师资

苏州工学院院系专业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开设51个招生本科专业。

苏州工学院硕士项目

苏州工学院博士项目

苏州工学院学科建设

研究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批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省社会科学科普基地、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省级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各1个,省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建有技术转移分中心7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50余个。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常熟理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50项,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6项。其中参与编写的国家标准有:图书馆研究馆员王雅戈博士领衔起草的国家标准《GB/T41210—2021学位论文内容索引编制规则》等。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50项,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6项。

苏州工学院博士后项目

苏州工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由东湖校区逸夫图书馆和东南校区东南图书馆两部分组成。馆藏纸质图书172.9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32个。两馆共有15个书刊阅览室,阅览位3550个;1个电子阅览室,机位180个。两校区实行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学术刊物


学校办有《东吴学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种学术期刊。


《东吴学术》于2010年5月创刊,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类大型学术杂志。该刊以开阔的学术视野,独立的学术立场,前瞻的学术姿态,阐释中国问题,连接国际学术,促进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同时,积极展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繁荣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1990年更名为《吴中学刊》)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在《吴中学刊》(社科版)和《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基础上创办公开出版的《常熟高专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5年,《常熟高专学报》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7年,《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综合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13年,该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1、3、5期为哲学社会科学,2、4为自然科学,第6期为教育科学,逢单月20日出刊。

苏州工学院论文期刊

苏州工学院合作交流

苏州工学院联合办学硕士

苏州工学院联合办学博士

苏州工学院更多介绍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预约专家咨询

lufeishengxue

长按上方号码复制到微信添加